当地球面临灭顶之灾时,我们该怎么办?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给出了一个极其浪漫答复: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。“有一些系外行星或可成为第二个、第三个地球。”
9月28日,苟利军研究员在成都作了一场题为《‘流浪地球’中的天文学》的专题科普报告,从流浪地球计划的五个阶段说起,讲解了宇宙的诞生和太阳的演化路径,为市民送上了天文学的饕餮大餐。活动由中科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、科学出版社成都分社联合金沙讲坛举办,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系列活动之一,也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。
苟利军援引康德的话作为开场白:有两种东西,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,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,不断增长,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。
目前,人类通过望远镜、探测器等手段,知道宇宙诞生于138亿年之前,宇宙的尺度大约是1000亿光年,非常浩瀚。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恒星,每个恒星周围都有可能存在着类似于太阳系的系统。苟利军指出,不是所有行星都能支撑生命的存在,只有存在液态水的星球上才可能有生命。科学家现已发现在3000多颗系外行星中,有12颗行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。这些行星将是科学家考察的重点。
报告中,苟利军还介绍了“摄星计划”。利用非常微小的、纳米级的探测器,以1/5光速的速度发射到距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,探测这个星球上有没有外星生命的存在。但这项计划最大的难点在于,其速度要加速到1/5光速,也即每秒钟达到6万公里,而现在的航天技术还远远不能达到,目前最快的航天器的速度也只有每秒70公里左右,所以这项计划至少需要30年的发展。
苟利军表示,整个地球存在了40多亿年,期间90%的生物经历了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。人类也面临着类似的命运。根据科学家的估计,大约再过200万年,地球的温度以及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。“我们的未来肯定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中,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做准备。”苟利军说。
对于市民提出的地球被黑洞“吞噬”问题。苟利军认为,完全不必担心。因为太阳不会变成黑洞,只会变成白矮星。即便太阳所在的位置有一个黑洞,地球也不会有危险。只有和黑洞足够近,才有被吞噬、撕裂的危险,而地球处于安全距离。距离我们最近的黑洞有3400多光年。即使把太阳换成一个同等质量的黑洞,地球运行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。
既然黑洞不会威胁地球,研究黑洞的意义又是什么呢?面对市民的疑问,苟利军表示,自己20多年的研究动力之一就是好奇。黑洞就像是神奇的黑匣子,借助黑洞能让我们了解更多自然的奥秘,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更多证据。“科学研究是枯燥的,光有兴趣是不行的,还需要坚持不懈。”苟利军希望小朋友能浇灌自己的梦想,探索浩瀚宇宙。
报告现场
苟利军作报告